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怒江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一个地质人眼中东三省的地质矿产现状:基层员工路在何方?

2023/6/18 21:15:36发布33次查看
小编出生在80年代末,07年考入东北某985、211院校地质分院,专业学的是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系统内简称为“物探”。
刚入学的时候,小编对地质行业的魅力深深吸引。那种在游走在野外崇山峻岭,研究上亿年地质构造及上千平方公里的大区域地质的豪迈情怀,用震撼两字都难以形容!
理想当中搞地质的样子直到11年毕业,怀着搞一辈子地质工作的坚定信念,小编阴错阳差的进入某市的地质队,事业单位,在编,离家乡不到400公里,从此入坑森似海,与理想差距十万里!
上班近10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出野外。走的近一些,就是去附近的矿山,从排岩场好几百米的滚石坡爬上爬下,一不小心就得滚下山摔得头破血流;走的远,内蒙青海地区,从荒无人烟的大沙漠深处到5000米唐古拉山顶,只要牛羊骆驼能爬,我们就能得上!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还是太年轻太容易被套路了。如果要我重新选择专业,我肯定不会选择这么坑爹的专业。
以下就是小编野外工作的照片,大家先了解下我们的工作环境:
某排岩堆磁法勘探,远处为大片排岩堆西部某金矿工区的悬崖边青海某地5000m以上雪线,化探野外工作小编今天就吐露下心声,扒一扒普通地质工作者眼中东三省的地质现状。小编参考了很多地质人的心声,如用雷同纯属巧合,文笔不好,见谅!
1、地质行业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国内的矿产行业极其景气。由于国内找矿、采矿及选矿等技术落后,矿产品生产综合成本远高于国外直接购买矿石原料的成本,所以当时国内当时提出了“找矿不如买矿”的这样一个“著名”理论。
这个理论,在当时是极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当时中国正全力备战加入wto,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出口额将井喷式增长。那么要大量出口商品,就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来支撑起整个制造业。矿业本身是处于整个制造业的最底层,矿业需要为整个中国制造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因此也就需要国内的找矿业、采矿业能够跟得上步伐。
但是当时情况却比较难堪,无论从地质科研经费、科技水平、人才培养、装备制造及体质建设等等各方面,我们整个行业跟国外差距非常大(当然现在差距也不小)。说的不好听点,其实我们当时是全面落后。
在当时,如果寄希望于通过国内矿业市场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在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当时提出“找矿不如买矿”,也就是从国外进口矿产资源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但是这却狠狠的坑了国内的地矿行业,直接导致了国内地质、矿业行业的全面恶化。
一名地质老员工野外工作举一个栗子,这个栗子会使当时老的地质工作者感同身受:
我们队的一位退休老领导,毕业于某春地院,90年代的时候担任我们队的队长,全队在编达几百人。
自从行业恶化之后,单位效益每况日下,队里是在发不下工资,很多单位都转型了,职工也都自谋生路。
但是学地质专业的,相对其他专业而言就业面过于狭窄,因为学的东西专业性太强,在社会上压根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当时出来自谋生路的,能干的活很少,专业知识全扔到一边,打打零工的大有人在。
为了养家糊口,队里的上百号人卖劳保用品,卖酸菜,开出租车,当环卫工人,工资微薄,过得很可怜,很悲催。
一个本科生,放到现在可能不算什么,满大街随便叫一个都是。但是能在七八十年代考上某春地院的人,放在当时可是人中龙凤,很多这样的人甚至是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镇上的骄傲。
但是行业不景气,我们这位老领导也无可奈何,没办法也跟职工一样上街摆摊卖衣服、卖水果。
当时的情况甚至比不上农民兄弟们,至少农民兄弟们还有温饱,那时候有的地质队员甚至为一日三餐能不能吃上而发愁。
紧随起来的,是地矿行业全面崩溃,地科院系合并的合并缩编的缩编,地矿专业招生数量也直线下降。之前浙江、重庆、吉林的很多从事地勘设备研发制造的工厂、研究所也都破产了大半,所剩无几。基层地矿队伍的人才流失更为严重,除了极少数人进入有限的几家的私企继续从事地矿相关工作,其它大部分都改行了。
测量基站这种情况一直到维持到了2000年。当时基层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已经到了:要项目没有,要政策没有,要技术、人才、设备、资质、市场,更是没有的地步。这个行业在当时基本上已经彻底崩溃——从里到外、从上倒下。
那时候的地质技术力量,就好比打算自己造汽车,东市买车架,西市买轮胎,北市买发动机,南市买车座,转了一圈下来,东西全了,却没人会造汽车。再一算,自己买配件造汽车还不如直接买个汽车划算。国内当时大幅度进口矿产资源,一个道理。
但是很快,从非洲、澳洲、南美、印度,蒙古国等地进口矿产资源的问题就来了。国际矿业巨头掐准国内市场太过于依赖其进口矿产资源的事实,开始对矿产资源大幅涨价。
虽然你是最大矿石购买国,按道理你有定价权,可是国际矿业巨头根本不听你的,说涨价就涨价,一年一个价不说,甚至采购同样的产品,邻国日本价格都要远低于你,人家就知道你除了买矿之外没得别的选择,还想要议价权,哪来的底气呢?
这个时候吃不消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开始想到在国内找矿了。
从03年开始,各部委和和各省省厅陆续出台了一批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开始给投资,还成立了国家找矿风险投资基金,积极鼓励各个地质队伍“走出去”。
什么是“走出去”?当时在中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大部分地级市都有地质队驻扎,并在自己队所在的地的范围内开展地勘工作。虽然归同一个机构领导,但是在工作区域上,基本上是各是各地山头,每个队基本上都对自己的山头范围内矿产资源情况摸得门清。
而西部地广人稀,找矿前景也较好,因此政策出台后,地勘单位就拿着钱蹦跶蹦跶的往西部的青蒙疆藏去了。事实上,这一政策是非常有效的,出的成果也很丰硕。
我们队还算好点,围绕矿山周围又发现了不少大矿,随后走出去去的更远,什么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非洲的津巴布韦安哥拉,哪个地区人民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后来又去了内蒙青海。
就这样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以及地矿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也就七八年的时间,行业才恢复了一点点元气,07年到11年更是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期。
地质队伍逐渐壮大,人才、设备、资质都抓的不错,身边的同事买房,买车的也逐渐多了起来,很多之前买不起、用不起的勘查设备(物探仪器最吃钱)也采购了一部分。
找矿的范围也从之前的本市,拓展到的全国,再后来发展到了全球各地,当然了,如上所述,都是一些欠发达国家。
青海某铅锌矿勘查项目,云中滚石但是,在这个发展了十年的短暂的繁荣之后(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行业正常发展的水平),前两年又出现颓势!财政项目和社会项目的数量和金额几乎同时出现萎缩,从等活儿干到找活儿干再到找不到活儿干,大堆的人,车,仪器堆到那儿没有了用武之地。部分尚有社会项目的单位,由于市场紧凑,辛苦忙了一年,却勉强能维持员工基本工资,而这部分基本工资对于部分员工来说,甚至连还房贷都不够。
到如今,由于出现了省一级的行业整合,有单位已经开始合并,部分人员迫于生存压力,被迫离职自谋职业或转到其他单位。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大规模人员的流失,但估计这一天应该不远。
说着这么多国内的大环境,下面就来看看地质人的工资水平。
2、从业人员目前和今后待遇情况
小编12年转正,那时候的我们队的情况还算可以,放在东三省跟普通的地质队比起来还算强那么一丢丢。不出野外的话每个月到手4500左右,出野外补贴是市内25一天,省内40,内蒙80,高海拔的青海100多,国外300左右。工程师转正的,可以多领200元。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了。
换算下来市内满勤出野外一个月也就5000多一点,省内一个月不到6000,国内偏远地区七八千,赶上出国了也就一万多。
不要说小编站着说话不腰疼,感觉小编工资够高的。不知道大家见过上百米高的排岩堆没,也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山尖上的悬崖。干地质的从来都不是在道上走的,用我们组长的话说,任何一个人来爬两天山,什么理想和抱负,都被满山扎人的荆棘、危险的悬崖给磨没了。
或者说,为了这点工资,甚至得付出生命。
13年在津巴布韦,15年在省内某地,我们各有一个同事就在出野外途中意外。人没回来,留下孤儿寡母,徒生悲哀。
去内蒙西部的工作,沙漠中没有路,各个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开车开把人员往里送到位,这就造成翻车成了常见事儿。现在想想这么些人能活着回来,也是奇迹了。
你可以问问身边没上大学,去蓝翔学开挖掘机,以及搞建筑的,搞电焊等等的人家一天是多少钱,小编告诉你基本上不会低于200,有的能拿到300以上。
你再对比下地质工作,其辛苦程度危险程度而言,地勘工作远胜于他们。这点工资,实际上少的可怜。
而到了现在,地勘行业寒冬,我们干着同样的活,工资降到了2千多点,即使国内满勤也就四千,市内三千多,除去房贷,有些人的日常开销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中部某工区,悬崖边3、分类改革后的生存现状
这几年省项目越来越少,国家财政项目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了,社会项目也大幅减少。事实上,现在社会项目就是个神坑,谁跳进去就得死,不跳,死的更快点而已。
有的省份在前几年,开始搞了了一个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地矿系统也在其中。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分单位划成财政全供,一部分划成差供,一部分直接化成企业。
简单点说,财政全供就是单位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等一切开销都有省财政拨款,实际上就跟公务员类似,差不多。先说优点,这种模式生活有保障,只要该干活就干活,别挑肥拣瘦,别作死就没问题。这种模式在别的单位没项目的时候,全供单位仍有项目可干。
但是这种缺点也很明显,既然全供,工资卡死,项目干完后盈利不准归单位或个人,全部上缴国库。跟公务员一样,就那点工资。但是跟公务员工作性质可就就没法比了,人家坐办公室朝九晚五,夏天有空调吹,冬天有暖气烤,一月3千多,你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常年混得跟个野人一样一年回不了三次家加上野外补贴一月也就4、5千(不出野外也就3k)。人家公务员多多少少都有点灰色收入什么的,你一个地质队职工有个shi。
再说说差供。差供相对于全供区别在于财政只拨付一部分款项,其余的单位自己想办法,自己揽社会项目补齐。这种模式有点像后娘养的,财政只保证每人每月发一千多,剩下的自己挣。这种模式唯一的优点就是社会项目盈利部分是不用上缴的,但是前文说了,社会项目现在是神坑,基本没什么利润不说,一旦私人单位欠款不还,单位就离死不远了。更何况,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项目基本没有,行业危机需要裁撤地勘单位的时候,第一个裁的肯定是差供的,后娘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九十年代的危机,现在基本上就在复制着。
企业更惨,直接给推到社会,财政不管,自生自灭。但是现在因为这种模式后患太大,实际上转企的几个企业性质上还是国有企业性质,行政级别也是和原来一样,财政拨款也是跟差供单位大同小异,但是逐步取消企业这一部分的拨款是定的,部分地区甚至都已经定下来时间了。
不少人觉着转企之后是件好事,地勘单位内部也有很多人坚持这个信念。因为相比事业单位,少了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企业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而且可以在一定权限范围内保留经营利润。但更多的人,甚至很多身居要职的领导的做法却与说的相背离。
在转企之前,从领导到职工都提前申请了退休,年龄在50以上能退的都退了。因为转企后退休工资就是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之前还有政策,能比养老金高几百块。在小编身边的老职工不少,年轻的十七八参加工作,大点的二十二三也参加工作,一辈子漫山遍野的跑,没到老呢,三四十岁关节炎、风湿、高血压、胃病都找上来了,到了五十好几还跟我们这帮跟他们儿子闺女岁数差不多的人出野外上山,忍着疼也得干,干了一辈子的名义为技术的体力劳动,看到这里,小编心里特别心酸,真不知道该说什么!退休了能多这几百块,甚至都不够买药,一辈子就风险给地质了。
更要命的是,他们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现在很多年轻职工将来的写照,没背景,人老实,不会来事儿,一辈子不能升迁,50岁还舍命满山跑,混到退休甚至比一般的人退休工资都低。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有点背景,也聪明,悟性也高,将来能混上、院长、局长、甚至厅长部长等等。但是在基层爬了两年,就明白体制的残酷性了,但等明白的时候,也晚了。
说两个笑话。第一个,就是小编亲身发生的。一个铅锌矿勘查的活,省项目,在一个穷山沟里。干了一天活下山回来,手里拎着两个干物探激电用的极瓶(...
怒江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